人工智能和全球化

今天原先准备写Xie Le关于汇率的问题。尽管答案心里已经有,但是还是想做一些家庭作业。于是去Ken Rogoff的网页上找他去年在参议院就中国汇率问题做证时的证词,一并的还有格林斯潘以及财长斯诺的证词。
 
后来一不小心看到了Ken Rogoff的这篇文章,看得喜欢得不行。Ken是个神童,13岁开始学下国际象棋,14岁就成为美国的国际象棋资深大师(Senior Master,美国国内国际象棋的最高头衔),25岁得到国际象棋的最高头衔-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前后,他突然决定学经济学,几年后一位经济学新星冉冉升起。根据八卦消息,他的同班同学现在的联储主席Ben Bernake比起Ken,论智力那差的不是一点两点。但是Ken脑子里时不时还在想着下棋,甚至在博士期间,离开了MIT一年又去干起下棋的勾当。Ben却勤奋的不行,算是笨鸟先飞吧。结果毕业的时候Ken差点找不到工作,只能先去了美联储。成绩好的Ben找到了教职。25年后,Ben去了美联储,Ken却离开了华盛顿,从IMF的首席经济学家任上离开,重新回到哈佛任教。这篇文章,也许只有他这样一个经济学家能写得出来。他的意思其实有些晦涩,但是故事却是引人入胜的。
 
其实今天还有一个插曲。早上我放纵自己睡了一个懒觉,结果错过了NBER宏观经济学年会的第一个上午。下午我急急忙忙冲到开会的饭店,问前台开会的地点,冲上电梯,正当我要关门,进来了第一个人Daron Acemogu, Daron向我眨了眨眼,他知道我但是喊不出名字,因为我曾是他那门只有6个人听课,3个人选课的高级宏观课上的一个。紧接着Ken Rogoff走了进来,他对我说了一声:How are you?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Michael Woodford也走了进来。我当时一口气就没有抽上来,心里想,怎么和这三个人挤到了一个电梯里,他们的场太强了,我根本喘不过气来。那十几秒中真是煎熬至极。但更煎熬的还在后面,我跟着他们三个进了会场,立刻倒抽一口凉气,会场里大概坐了上百个人,都不用仔细看,那个头发快掉光的不就是Ed Prescott吗?他旁边那个不就是Blanchard,又一个秃头Sargent, 曼昆的大驼背也非常醒目,Jardi Gali的秃头亮得冠绝全场。Chari这个邋遢印度老头,身边坐着两位爱徒Golosov和Tsyvinski。所有这些人都西装革履,我发现哈佛那几个平时比我还不讲究衣着的家伙,也衣冠楚楚的坐在那里。我拿着那个脏脏的书包,头发刚被今天下午Cambridge的妖风吹得乱七八糟,衣服就是平常穿得最随便的衣服,如果不是深色的,上面的咖啡渍将会是相当的醒目。就这么,我进入了会场,把自己藏到了一个角落,再也不敢露头。好了,言归正转。这篇文章,是一个否定一种反对全球化声音的文章,如果读到最后,你还不知道他要说什么的话。
 
正文
 

今天的常规看法是:印度和中国的崛起将成为21世纪推动全球就业和薪酬的唯一重要因素。富裕国家的高薪劳动者将会看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在来自亚洲、拉美、甚至有一天也会包括非洲的极其吃苦耐劳的能干竞争者的侵蚀之下不断减弱。

这是件好事,充分展现了权力政治和人类生活的戏剧性。但是我更想知道:今后几十年内,是否会有另外一个因素对我们的职业生涯造成更大的影响:这个因素就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指数级增长。

我对人工智能的接触范围非常狭窄:那就是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国际象棋运动。你可能对早就被公认为终极智能运动的象棋毫无兴趣。即便如此,过去10年来国际象棋界令人惊叹的发展也足以引起你的关注。

国际象棋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一直是核心环节。尽管从原则上看,国际象棋是可解的运动,但其计算的复杂程度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如果有人说在国际象棋比赛中走棋的方法比宇宙中的原子还要多,也只是稍有夸张而已。

20世纪大多数时候,程序员们在设计能与顶尖人类选手较量的国际象棋电脑时显然都未获成功。人类国际象棋大师的直觉、想象和排序能力轻易就可以胜过电脑的横冲直撞。电脑在一点一滴地逐渐进步,但要与顶尖的人类高手较量似乎还相去甚远。至少我们是这么认为的。

而后,在1997年,在那个注定要作为现代人类的丰碑载入史册的时刻,IBM的“深蓝”电脑战胜了世界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Gary Kasparov),令世界为之震惊。也许骄傲的卡斯帕罗夫受到的震动比任何人都大,他一口咬定IBM的团队肯定做了手脚。他以讽刺的口吻告诉记者,他感到“上帝之手”在指引着他的电脑对手。

但IBM的团队没有作弊。相反,通过把独创性的软件和强大的平行运算能力结合在一起,他们成功地缔造出一台以硅晶片为介质的实体,这台机器掌握了如此精密微妙的运算技巧,以至于全世界所有的国际象棋大师(包括我本人在内)都大吃一惊。1997年后,电脑已经如此进步,以至于程序员们可以把战胜人类当作小菜一碟。

你说这只是一场游戏?也许你是对的,但让我告诉你:30年前我专业从事国际象棋的时候(我曾经代表美国队参加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循环赛),我感到自己可以通过看别人的棋谱了解那个人的个性状况,国际象棋的业余爱好者也不例外。不久以前,我还可以轻易地对电脑和真人对手加以区分。

如今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电脑甚至可以模拟著名的真人棋手¾包括他们的缺点¾电脑都能模拟得惟妙惟肖,只有专业棋手(有时甚至只有另一台电脑!)才能看出其中的差别。

半个多世纪以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教父阿兰·图灵(Alan Turing)提出大脑的功能可以全部归结为数学运算,而且终有一天,电脑能够达到人类的智能。他提出实现终极人工智能的佐证是真人在进行对话时,无法知晓与自己对话的其实是一台电脑。

“图灵测试”被视作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圣杯。对我来讲,象棋比赛是一种逻辑会话。而且在我看来,今天已有的电脑程序与图灵测试的要求几乎相差无几。

从几次网上对弈所了解的情况看,我很难发现其中的差别。没错,今天的电脑还没有达到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导演在其代表作《2001:太空漫游》中塑造的疯狂电脑HAL所能达到的水准,更不用说《终结者》系列影片中阿诺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式的机器人了。但电脑现有的水准已经足以令人毛骨悚然。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觉得自己作为经济学教授的地位一点都不稳固!我毫不怀疑地确信:本世纪晚些时候,人们可以买到袖珍教授¾没准还带有教授的全息影像¾就像今天购买袖珍卡斯帕罗夫象棋电脑那样易如反掌。

让我们回头看看印度和中国。全球化在上个世纪的多数时候都快速发展, 近20年来的发展更是尤为迅速。但多数证据显示:技术变革能够比贸易更有效地推动全球薪酬格局的发展。也就是说,技术,而非贸易,才是21世纪经济的主题(当然,这两者相互影响,贸易刺激技术发展,推动技术传播,但这恐怕更多的是一种文字游戏)。

我们能否确定这个世纪会发生变化?人工智能能否彻底取代外包和制造业迁移所设下的咒语?棋手们其实早已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此条目发表在经济学笔记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1 Responses to 人工智能和全球化

  1. Esther说道:

    场强甚好, 协同进化.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