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房价问题

上周六,终于从华盛顿回到了波士顿,搬进了我和谷主在Cambridge的新家。我们的新家是学校的房子,离校园步行5-10分钟,一居室,快100年的老房子,通风不是很好(类似塔楼的布局),一个月租金1450美元,合人民币1万多一个月吧。1450美元对我而言是什么概念?如果我每个月教书教到上限,我的税后工资基本上刚刚只够付房租。我是一个标准的连租房子都租不起的人。
 
今天中午,请刚到哈佛来访问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刘博士到家里吃饭。我和谷主昨天才把锅支起来,冰箱里几乎什么都没有,今天就敢请客,稍微佩服一下谷主和我自己。刘博士看了一眼我们的房子说,你们1400多能租到这样的房子很划算啊。刘博士住得离学校比较远,跟别人合租,一个月的房租也得400-500。我说:看怎么算了。按照这个地段,这样的房子至少是这个价,一点都不贵。但按照我的收入,这个房子确实有点贵了。
 
下午,我从家里去学校,看着路边的房子,心里感受着自己人格的分裂。
 
我一方面想:Cambridge住房市场是个多么经典的价格调节需求的例子啊。来过Cambridge的人大概会知道,这是一个已经开发完毕,几乎不剩一块多余土地的老城。换句话说,这个城市的住房保有量已经几乎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了,基本上属于要盖新房子必须拆掉旧房子的状态。但是,作为全美乃至全世界的高等教育和高科技中心(哈佛和MIT都在Cambridge),这个城市(确切的说是整个大波士顿地区)的人口仍然在快速的增长着,而且新增加人口的主力是年轻,收入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一方面住房的供给增加非常慢(没土地了),另一方面新增的需求很大(人口多了,收入也高了),所以你看到的情况就是房价不断上涨来抑制这种增加了的需求。这在经济学原理课里,就是让你画一条竖直的供给曲线,然后画一条向右上方移动的需求曲线的情形-只有价格变化,没有量的变化。
 
但我显然心里在骂娘:这还让人过吗?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交房租,还让不让人活了?我当然不是没有选择-我可以住得远一点或者是住得小一点差一点,这些都是我不喜欢的选择,但却是我只能面对的选择。
 
但是,哈佛大学或者Cambridge市政府可能帮我解决问题吗?不可能!只要他们变不出来土地和新房子,他们是没法帮我解决问题的。当然,他们也许可以给我提供补贴,但对我的补贴就意味对别人的相对剥夺。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人多房子少,僧多粥少的时候换谁来分粥也不可能让大家都吃饱。
 
所以,虽然人格分裂了,我还是没准备去找学校和政府,让他们来帮我解决问题,这从骨子里就不是他们能解决的问题。顺便说一句,确实有人为这件事情找过学校,为了平息民怨,20多年前,哈佛出台了一个政策,用一种复杂的公式来计算房租,使得房子既“住得起”又能反映“市场的供求”。我相信民怨在当时一定是被平息了的,所以当时的人们应该是对那个公式比较满意的。但这改变不了房价不断上涨的事实:一个“住得起”的一居室,已经足以吞噬我全部的收入。
 
此条目发表在经济学笔记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8 Responses to 我的房价问题

  1. 三位说道:

    有没有旧房子可买啊?买了我重建 

  2. 三位说道:

    有没有旧房子可买啊?买了我重建 

  3. Cobain说道:

    太佩服你能每天写了,赫赫 

  4. 来雨说道:

    每天看你日志对身边经济学挺有帮助的。可是这篇日志我看着有些奇怪,我的室友在俄亥俄州立读PhD,每个月的奖学金也有2000$,咋郭博士才这么少呢? 

  5. Wei说道:

     俺们都很穷啊!不过呢,有个好房子住,开开心心的,比什么都强。抱怨归抱怨,房租还是一样乖乖的交

  6. andreas说道:

    是啊,是啊,在欧洲稍好一些的大学,一个经济学的普通博士生一个月都有1100Euro的经济补助,再加上带带课什么勤劳一点2000欧还是能达到的,而大城市中心区老房子25-30平方的最多也就是900-1100欧元啊…

  7. G.S.说道:

    把房子全改成高层公寓不完了,建100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obain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